黄巢在历史上因杀戮惨烈而臭名昭著。据记载,他带领大军攻打陈州时,为了泄愤和震慑陈州的守军,竟下令活活杀死被俘的敌兵,并且将俘虏的肉分食给自己的士兵。这种残暴行径让他成为了暴虐的代名词。
然而,尽管黄巢手段狠辣,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却意义非凡。回望公元875年,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,当时的唐朝正处于日益腐败的末期。藩镇割据,权臣朋党斗争激烈,战乱频仍,使得百姓苦不堪言。在长期的压迫和沉默中,底层民众终于爆发,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史称“黄巢起义”。
黄巢出身山东曹州冤句,史料记载他擅长骑射,性格豪爽,能与周围人打成一片,但文墨造诣平平,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屡试不中。他来自盐商家庭,曾经靠贩卖私盐谋生。私盐生意利润丰厚,却被当局严厉打击。为了逃避刑罚,他组建了武装盐贩队伍与唐朝官府对抗,逐渐积累了军事经验和领导才能。
展开剩余86%王仙芝在河南长垣发动起义的消息传来后,黄巢在山东老家响应号召,率领数千人起兵。不久,两支起义队伍汇聚,沿途不断吸纳农民加入,最终发展成一支数万人规模的革命军。此支大军从山东和河南出发,战绩斐然,击溃唐朝军队多次围剿。
起义军在长达十年的南北征战中,行军足迹遍布十二个省份,坚决对抗腐败的唐朝统治。他们直指中央政权,攻占了唐朝的首都长安,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农民起义篇章。
唐朝官方曾派遣官员软硬兼施,试图招降王仙芝。面对诱降,王仙芝动摇,选择投降朝廷,遭到黄巢等人的坚决反对。遗憾的是,王仙芝的队伍渐渐失去起初的锐气。878年,王仙芝与五万起义军在唐军的围剿下壮烈牺牲,黄巢遂被推举为起义军总指挥。
黄巢为显示其决心,自称“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”,意指要冲破唐朝的封建枷锁,实现财富均分,土地均有。随后,他率领十几万兵马横渡长江,先后攻占江西、浙西、福州、广州等地。为了赢得民心,他不断发布文告,揭露唐朝统治的黑暗,许多受压迫的百姓纷纷响应。
当起义军兵临东都洛阳时,军力已达六十万。881年,他们攻入唐都长安,迅速建立“大齐”政权,镇压了唐朝宗室和贵族,没收大量官僚财产,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社会气象。
尽管如此,唐朝疆域辽阔,起义军难以全面剿灭残余势力,也无法迅速扩展影响力,遭遇了顽强的反扑。起义军中大将朱温受利益诱惑,反叛杀害曾并肩作战的同志,被唐朝授名“全忠”,成了朝廷的走狗。
兵力和物资耗尽后,黄巢只带着剩余的十五万大军退出长安。经过一年多激烈抗争,起义军大多阵亡,黄巢最终含恨自尽。尽管如此,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,唐朝虽已岌岌可危,却淡化了黄巢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,反而放大了他暴虐残忍的形象。
黄巢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。此前的农民起义虽然反抗封建统治,却未曾真正提升农民的地位,更未明确争取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。黄巢则首次提出“平均”理念,极力推崇农民角色,争取他们更多的权益和自由。
为实现“均田均产”,黄巢起义军采取了分田地、没收地主财产分配给贫苦百姓的手段。起义军曾在福建罗源大方分发巨额财物,行军途中也不断将财富分给贫苦群众,保障他们的衣食无忧。
对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,谁做皇帝影响不大,生活的改善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。起义军改善了百姓的生活,因此获得广泛支持。黄巢起义军还严禁地主兼并土地,占领洛阳时没收了官僚地主藏匿的金银财宝,直接冲击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,激怒了唐军,后者在檄文中痛斥起义军“广侵田宅,滥读货财”。
黄巢起义大大削弱了地主豪强的势力,使许多农民得以拥有土地,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。后来的宋朝因此受益,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或许连黄巢自己也未曾料到,这场虽败的起义,竟然切断了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数百年的毒瘤。
起义过程中,黄巢军残酷清除封建宗室、官僚、世族门阀,彻底摧毁了自魏晋以来盘根错节的世族制度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世族凭借祖荫世袭,垄断政治,享有特权。尽管隋末也有起义,但根深蒂固的世族制度未被根除,时断时续又复苏。
统治者曾试图限制门阀势力,比如唐太宗下令编纂《氏族志》,削弱山东氏族,但成效有限。武则天虽打击关陇旧官僚,却未能根除世族势力。贵族子弟即便无才无德,凭门第仍可任职,而寒门子弟再努力也难登要位。
出于维护统治稳定,朝廷忌惮门阀世家核心成员,难以严厉打击,只得任其壮大。黄巢青年时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,亲历门阀垄断,清楚地认识到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。
为争取土地和财产,起义军大肆屠杀官僚士族地主。唐朝曾派遣国子司业李夷遇赴淮南等地安抚被杀士族,妥善安葬亡者。黄巢称帝前夕,屠杀李唐宗室,焚毁宗庙,虽残忍,却破坏了旧有封建秩序,为农民将领进入政权打开了通道。
经过这场动荡,唐末官僚士族大地主被大批摧毁,世族门阀制度宣告终结。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大多出身寒门,继承黄巢的政治理念,打击世族,把持政权时注重实才,不再拘泥门第。
当时湖南的周行逢曾拒绝其女婿无才任官,只赠种子让其返乡务农,显示寒门人才获重用的态势。寒门才能者上台,使政治环境更为清明。北宋时期,士族地主衰落,“朝廷无世臣”,阀阅消失。
与唐朝不同,北宋科举制度大开,抑制权贵,提携寒门士子,“取士不问家世”,大量底层知识分子得以进入仕途。这促进文化传播,寒门学子多有贡献,如蜀相毋昭裔首刻儒家经典《九经》,推动雕版印刷术和学术文化发展。
黄巢至少成功拔除了延续近六百年的世族毒瘤,让普通百姓有了翻身的机会,权力不再被少数世家门阀垄断。唐朝自“安史之乱”后分裂严重,藩镇割据,黄巢起义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加速了唐朝的衰亡。
唐朝统治依赖中央朝臣、宫廷宦官和地方藩镇三方势力制衡。若无黄巢起义,这三股势力或将长期胶着,百姓仍将苦难难解。起义虽败,但它打破了这三方的平衡,开启了寒门士子崛起的历史篇章。
起义带来的巨大危机促使五代十国新政权改革政策,减轻赋税,休养生息,让百姓逐渐走向安定,为后续的统一奠定基础。历史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牺牲和血泪,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,千百年来王朝更迭的主力军始终是百姓。
黄巢起义作为少数由百姓主导的大规模起义,提升了民众的社会地位。虽然权力仍由少数高官贵族掌握,但寒门学子的命运因此改写,迎来新机遇。
纵观历史,变革本身不应畏惧,不破不立,旧秩序的瓦解必将孕育新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卓鼎策略,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,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