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国学经典,与君共赏
图片
点击上方 [儒风雅集] 关注我
图片
图片
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,少年时即以“做圣贤”为志,12岁作《蔽月山房》展露哲思天赋,却因直言进谏招致宦官刘瑾迫害,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。
赴任途中险象环生:他假死避追杀,又在海上遭遇风暴,巨浪滔天之际,他却写下《泛海》一诗,以“险夷原不滞胸中”宣告超脱生死的精神觉醒 。
这场九死一生的贬谪,恰成其思想转折点。在蛮荒的龙场,他于绝境中顿悟“心即理”,开创“知行合一”心学体系,将儒释道精髓熔铸为“致良知”哲学 。
《泛海》正是这一历程的诗意凝练——诗中“夜静海涛三万里”暗喻人生巨浪,而“飞锡御风”的禅意想象,则揭示了他以心为舟、驾驭苦难的终极智慧 。
从险境到悟道,王阳明用一首诗预言了自己的不朽传奇:此后平叛安民、讲学立派,终成“明朝第一流人物”
图片
图片
【壹】
险夷原不滞胸中
【释义】
“险夷”指人生的艰难与顺境,“滞”意为停留。此句意为:无论逆境或顺境,都不应让它们淤堵于心。王阳明将人生起伏比作浮云,强调心境应如天空般澄澈,不被外物牵绊。
【感悟】
“险夷原不滞胸中”是王阳明对生命的深刻洞察。有人因一次失败否定自我,有人因一时顺遂得意忘形。而王阳明告诉我们,人生的起伏本如潮汐,执着于得失只会困住自己。
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正是以超然心态将苦难化作诗意。真正的自由,不是改变环境,而是修炼一颗“不滞”之心。
图片
【贰】
何异浮云过太空
【释义】
浮云飘过天空,看似存在,实则无痕。王阳明以“浮云”隐喻人生无常,认为外界的荣辱得失如云烟过眼,唯有内心的澄明永恒不变。
【感悟】
“浮云过太空”揭示了世界的本质——无常。今天的财富可能明日消散,此刻的痛苦也可能化为未来的智慧。王阳明并非教人冷漠,而是提醒:对无常保持觉知,才能不被表象迷惑。
敦煌壁画千年不变,并非因为颜料不朽,而是后人不断修复。人生亦如此,接纳变化,才能持续“更新”自我。
图片
【叁】
夜静海涛三万里
【释义】
深夜的海面看似平静,实则暗藏三万里波涛。此句暗喻人生看似安宁时,往往潜藏巨浪,但诗人以“夜静”表达内心的定力——纵然外界动荡,心境依然如月光般宁静。
【感悟】
“夜静海涛三万里”展现了一种矛盾的智慧:越是纷乱,越需回归内心的“静”。王阳明在海上遇险时,并未对抗风浪,而是以静制动,将危机化作悟道契机。
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时,历经数百次失败仍能坚持,正是因为她专注于目标本身,而非外界的质疑声。
图片
【肆】
月明飞锡下天风
【释义】
“飞锡”是禅宗高僧的锡杖,象征超脱;“天风”指天地正气。诗人想象自己如得道高僧,乘月光驾驭天风飞越惊涛。此句以禅意表达:只要内心光明,便能以精神力量跨越现实困境。
【感悟】
月明飞锡下天风”是诗意的升华。王阳明借禅宗典故,传递“心即宇宙”的信念:当内心足够强大,便能如锡杖御风,突破现实桎梏。
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在荒漠中坚守数十年,他说:“莫高窟的壁画就是我的月光。”精神的光明,能让人在绝境中开辟道路。
【结语】
王阳明的《泛海》不仅是逃难途中的即兴之作,更是一曲“心学”的生命赞歌。
它告诉我们:人生如海,波涛终会退去,唯有一颗光明之心,能穿越迷雾,抵达自由的彼岸。
正如他在龙场悟道时所言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。” 你的心,本就是照亮世界的明月。
完
图片
感谢阅读!
欢迎点赞
图片
,收藏图片
,分享,留言!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,品味国学经典,感悟人生!
往期回顾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卓鼎策略,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,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