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俄乌战争拖到2025年还没有明确结局,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俄军的坦克消耗非常大,现役的T-72、T-90等型号在前线不断减少。面对这种局面,俄军不得不从仓库里把尘封多年的老型号拉出来顶用,像T-54、T-55、T-62这些上世纪中叶的坦克竟然重新上了战场。它们并不是冲锋陷阵去当肉搏兵器,而是退到前线后方担当火力支援和压制作用,给进攻部队提供掩护。
这件事一出,国内的军事爱好者圈子立刻炸开了锅,很多人把俄罗斯的做法当成一堂生动的教训。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退役装备是否也有继续利用的价值。中国当年退役的59式坦克数量庞大,歼-7、歼-8等二代机也还有不少存量,于是有人提出别急着把这些老货当废铁处理,经过改装和功能转换后,可能在未来冲突中发挥作用。
展开剩余78%回到俄军的具体做法,早在2023年春夏就有报道和战损画面显示,俄方开始动用T-55这种1940年代末研制的老型号。起初有人嘲笑,说这种老坦克在现代反坦克导弹面前几乎没有生存空间。但俄军没有把它们当传统主战坦克去正面硬冲,而是把它们修整后安置在防空和反坦克武器覆盖较弱的后方位置,充当移动炮台。技术人员只做了简单检修,补充燃油、检查发动机、清理炮管,然后把坦克拉到大约一公里多以外的位置,用来瞄准并炮轰敌方阵地,发挥压制作用。虽然精度不如现代火炮,但靠厚实的装甲和一定机动性,老坦克能在后方承担消耗性任务,替换新坦克从而节省战力。
到2024年,这种趋势更明显。报道显示俄军还从远东调运更古老的T-54,布署在河岸和渡口附近进行炮击,甚至有人把T-55底盘改装成固定炮位,装上大口径火炮实现遥控日夜火力覆盖。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很直接:现役和更新的坦克库存在长期消耗后已经吃紧,战时靠翻新老型号来补充数量是一种务实的选择。老型号还可以加装扫雷具、担任工兵前导,或者在树林、土坡后作为隐蔽火力单位与步兵配合,达到牵制和消耗对方注意力的效果。
俄罗斯的经验给了一个明显启示:在消耗战中,数量和可持续投送能力有时比单一的高技术优势更重要。把老装备按战术需求重新定位,用低成本的方式把损耗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,往往比一味守着昂贵的新装备更合算。这种思路在中国引起了共鸣。中国曾大量生产并装备过59式坦克,这一型号源自T-54A,1959年开始生产,历史上产量巨大。尽管现在主力已经是96式和99式,仓库中仍有大量退役或封存的59式。如果经过合理改造,这些底盘依然具备成为无人或半无人地面平台、火力支援车、工兵车辆等多种用途的潜力。
事实上,关于把老坦克改造成无人或远程操控平台的探索并非全新。早在2018年,就有影视资料展示过基于59式底盘改装的无人坦克实验,去掉乘员舱、加装遥控系统后,这类平台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能降低人员伤亡,成本也更低。媒体报道还提到在59式底盘上开发的火力支援车,能够搭载中口径机关炮、机枪以及若干反坦克导弹和巡飞弹,并携带侦察无人机,这样的组合在近距火力覆盖和多点打击上具有明显优势。只要做好发动机维护、履带更换和瞄准系统升级,老底盘就可以被赋予新的战术角色。
除了陆军装备,空军退役机型的再利用也受到关注。歼-7、歼-8这些老型号曾大量生产,尽管很多已退出现役,但仓库中仍有可观数量。相较于完全拆解,这些飞机改装成无人攻击平台或靶机同样具有现实意义。历史上歼-6就曾被改装用于靶机和试验平台,近年航展上展示的无人化改装也证明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。把有人驾驶飞机的风险任务交给无人化平台,不仅能降低人员损失,还能用较低成本形成数量威慑或饱和打击能力。
总体来看,俄乌战场上老装备被重新启用的例子,给中国提出了两点重要启示:一是数量在消耗战中的价值不容忽视,二是提高老装备的利用率,通过改装和任务重定位实现“以旧制新”的战术利益。无论是把59式底盘改造成无人装甲兵群,还是把退役战机改造成远程无人攻击平台,只要设计得当并配合现代化武器系统,就能在未来的实际冲突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。对于大量封存的退役装备,提早研究和试点改装,或许比简单报废更划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卓鼎策略,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,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