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祀三公山碑》全称《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》,是中国汉代著名碑刻。该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(117年),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的三公神庙内,现位于封龙山南麓封龙书院汉碑堂。碑高1.7米,宽0.7米,厚0.25米,碑文共10行,行字多寡不等,约200字。该碑最早著录于元人乃贤《河朔访古记》,后湮没无闻,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,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县城外访得,始有拓本行世。
图片
碑文内容主要记述常山相陇西冯君到任后,当地连遭羌人侵扰和蝗旱之灾,他在县治东边衡山起堂立坛祭祀三公山山神,之后甘雨屡降,粮食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,于是冯君率属吏刻石纪念。
图片
该碑的书体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,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汉隶之方折,书风古劲而茂密。结体寓巧于拙、疏密有致,章法上大小字参差错落,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《祀三公山碑》对后世书法篆刻艺术影响深远,清代邓石如、赵之谦等书法家多有摹仿,齐白石的篆刻也深受此碑影响。
图片
一、释文元初四年,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,承饥衰之後,深惟三公御语山,三条别神,迥在领西,吏民祷祀,兴云肤寸,偏雨四维,遭离羌寇,蝗旱鬲并,民流道荒,醮祀希罕,敬奠不行,由是之来,和气不臻,乃求道要,本祖其原,以三公德广,其灵尤神,处幽道艰,存之者难卜,择吉土治东,就衡山起堂立坛,双阙夹门,荐牲纳礼,以宁其神,神熹其位,甘雨屡降,报如景响,国界大丰,谷斗三钱,民无疾苦,永保其年。长史鲁国颜椆馚五官椽阎佑、户曹史纪受、将作掾王策,元氏令茅匡、丞吴音、廷掾郭洪、户曹史翟福、工宋高等刊石纪焉。
图片
二、译文元初四年,常山相陇西的冯君到任,他承接了饥荒衰败之后的局面,深深思考着三公山,三公山是三条山脉的神灵,远在山岭之西。官吏和百姓祈祷祭祀时,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兴起云雾,雨水普降四方。但后来遭遇了羌人的侵扰,蝗虫和旱灾同时发生,百姓流离失所,道路荒芜。祭祀活动稀少,奠祭也不再进行。因此,和谐的气氛不再到来,于是寻求治理的关键,追溯其根本源头。认为三公的德行广大,他们的神灵尤其灵验。但三公山地处幽僻,道路艰险,保存祭祀场所很困难。于是占卜选择吉日,在县治东边,靠近衡山的地方建起殿堂,设立祭坛,双阙夹门。进献牲畜,献上礼仪,来使神灵安宁。神灵喜悦于其所处的位置,甘雨多次降下。回报就像影子和回声一样迅速,境内获得了大丰收。谷价每升三钱,百姓没有疾苦,永远保佑他们的年岁。长史鲁国人颜𣲩、五官掾阎祐、户曹史纪受、将作掾王笧、元氏令茅厓、丞吴音、迁掾郭洪、户曹史翟福、工匠宋高等人刻石记载了这件事。
图片
注:根据网络资料整理,仅供学习参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卓鼎策略,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,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