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徽宗当年也是个讲究排场的人,但你说皇家子弟参加科举?黯然销魂接地气,这活儿可没几个人会干。但徽宗偏偏不走寻常路,专门暗地里整了个“小动作”,让三儿子赵楷披着马甲去考考。这不是电视剧,不是宫斗小说,是传了几百年的正儿八经趣闻。
别小看这一场考试。宋代的科举,那含金量是真金白银的考场江湖。天下士子拼得头破血流一朝成名。可赵楷呢?人家生来就是皇子,锦衣玉食,按理说没必要趟这浑水。但赵楷偏偏学有余力、文才横溢,自己也心气高,愿意跟天下读书人比一比。要说皇子考科举,不光有风险,而且很容易被人说三道四——有人得利啊,有人要背黑锅啊。
所以徽宗苦思冥想一整夜,最后决定彻底隐瞒赵楷的身份,秘密让他参加科举。面子要有,规矩也不能坏。什么皇子,考试时通通抹去,不该知道的一概不知。外人压根不知道这中了头名的士子,背后其实是皇宫里的小王爷。
考场上真刀真枪,论才学赵楷不落下风,这年春闱考卷,他拿出看家本领,一番文采风流,最终直接夺得状元。此事按说本该宫门大开、锣鼓喧天,状元骑马游街三日三夜,照耀祖宗十八代脸面。但赵楷没这个福气。他自己知道自己身份特殊,万一直接拿状元,这把火一烧,多少清流言官要喷朝廷不公、皇恩不平,就连科场公平都要受质疑。
赵楷心里打鼓,悄悄向老爸徽宗打了个招呼。徽宗一听,表面不动声色,其实乐开了花。心说自己儿子这么能耐,我这个做皇帝的也光彩。但徽宗终究是见多识广的主儿,知道这事情不能大张旗鼓。他想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:榜单上把原本第二名的士子往前提,成绩明着说是状元,赵楷名列榜眼。状元风声水起,那是别人家的事,榜眼默默无闻,自己儿子平平安安。
所以坊间流传,说那一年状元榜,有个极不寻常的榜眼,才学惊天,把检考官都震住了,可惜最终只列第二。其实行内人后来说,第一名正是皇帝的亲儿子,只是为了顾全大局,才故意让别人领了这风头。这一波操作既保护了皇室面子,又安抚了天下读书人,生怕寒门子弟觉得有什么猫腻。
说白了,徽宗这一招和稀泥,既让自家儿子体会了拼杀的味道,又没把整个科举搅黄。这种处理方式,朝野反而拍手叫好。状元自有该有的风光,不会因身份得罪人,皇帝也有了“皇子谦让”的名声,棋下得绵里藏针。
赵楷后来因为这事儿,在民间传了个遍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最特殊的榜眼”,其实是身份最高的状元。就连许多年后清朝的康熙皇帝,都有类似操作,不过康熙没“做大”,参加科举混了个探花,一个小高潮,比起赵楷还欠点火候。这俩人要是生在同一个年代,说不定能一块儿组个“皇家科举同盟”。
有意思的是,这出戏明面上没有在正史里占半点篇幅,但老百姓茶余饭后聊得热闹。有人说,徽宗这么干是为了给皇室装谦虚,也有人分析,是怕坏了朝廷科举的规矩,有失公信力。归根到底,在那个讲究规矩和名分的年代,皇室身份的确是块烫手山芋。封疆大吏、清流名士,盯得比鹰还紧。稍有不慎,就是千夫所指,甚至可能导致仕途风波。
在皇宫深处,这点小心思远比外界看到的复杂。徽宗不是不宠爱儿子,而是明白江山社稷,靠的不是私心一己。太过突出皇族,把平头百姓踩在脚下,很容易失人心。藏得住身段,才能保得住江山。这一颗棋子下得好,既让儿子体验了人生,也让科举制度不留口实,可算一举多得。
这就好像戏台子上唱大戏,花脸、青衣、武生全员上阵,各有分工,各得其所。赵楷在台前台后进退有度,徽宗在幕后指点江山,两人唱了出好戏。最后士子们照旧去努力寒窗苦读,皇宫里父子对饮,偶尔偷笑一番,道是无情却有情。
故事如果只到这里也没啥悬念。偏偏赵楷也算争气,没仗着身份耍大牌,文采实学,确实对得起“状元”这块金字招牌。在民间传起来就多了各种版本,有的说他真是状元,被“潜规则”了,有的说这全是宫中故意为之。历史是真是假,说到底谁也拿不准。可纸包不住火,这桩旧事早晚都成了“江湖故事”。
有时候权力和名誉的较量,就是这样一场“你来我往”的曲线救国。徽宗隐藏身份,换来的可不是单纯的名声——这是对老百姓、士子群体的一种政治安抚。毕竟在那个时代,寒门出贵子是全社会的集体梦想。皇室下场抢状元,多少容易招人眼红。
后来人再议这段旧事,嘴上说皇帝有心计,实际上不过就是用巧劲儿消了后患。身为天下第一家的皇室,一举一动都得掂量分寸。赵楷考中状元,徽宗不让他露头,既是爱子如命,也是守规矩到底。这一招,就和闹市里搬椅子,既不挡路也不碍事,老少皆安。
像这样宫廷秘辛,外人看着新鲜,其实于朝政、于士子、于普天下的小老百姓来说,都各自有微妙的影响。有时候一句话,一个榜单的改动,能让朝局风平浪静,读书人有奔头,皇帝安稳睡大觉,这可比起简单的权力斗争更见心机。
你要说赵楷是真状元还是假榜眼?这本来就是一场宫中做局。皇子参加科举,能否公平并非谁说了算,最后比的还是那点人情世故和“稳得住”。科举制度本来就是给寒门立下的通道,门第之争,文人之争,最后都得给社稷让步。不给儿子捧场,是爱,更是全局的考量。
和历史上一些沽名钓誉的公子哥不同,赵楷宁愿让出风头,低调做人,本事高标,但位置平平。这种无声的胜利,反倒成了民间津津乐道的传奇。皇帝一边按规矩办事,一边防患未然,赵楷则安然无恙,以“榜眼”之身流芳百世。
宫中的暗流,从来不止这一条,但徽宗和赵楷演绎的这出小戏,恰恰揭露了皇族生活的另一面。这里没有刀光剑影,却处处是心计和细腻。人前一个样,人后另一个样,正所谓“水至清则无鱼”,这点狡黠,才支撑了整部大宋的政坛百态。
故事到这里并未收场。后人每次翻到这段逸事,总要赞上一句:“世人只见世外桃源,哪知桃花源内也有风浪。”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卓鼎策略,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,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